教育部财务司:
根据教育部《关于报送2017年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的通知》(教财司函〔2017〕813号)要求,我校对2017年审计工作进行了认真全面的总结。2017年,我校审计工作在教育部和学校党委、行政的科学领导下,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意见》精神,以落实学校战略规划为出发点,以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落脚点,创新审计理念,完善审计机制,推进审计全覆盖,在优化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规范约束权力运行、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制度建设
我校审计工作根据教育部政策新要求和自身发展新需要,适时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制度,主动规范审计权力运行、强化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2017年,我校先后出台了《东北师范大学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办法(试行)》、《东北师范大学建设工程投资评审实施办法(试行)》、《东北师范大学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工作办法(试行)》3项校级审计规章,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工作规程(试行)》1项处内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二、工作创新
2017年我校审计工作积极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坚持把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坚强引领,始终保持审计工作的旺盛活力。
(一)实现审计思路从偏重微观向更好服务宏观转变
2017年我校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站位,努力打破就审计论审计、就账查账、就问题论问题等传统思维模式,从全局的高度通盘考虑审计项目安排,将全局观念贯穿于每一个项目始终,从而进一步突出审计针对性和建设性,更好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一年来,在统筹安排关系全局的大项目和发掘常规审计项目成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安排了全校内部控制审计、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效益调查、二级单位收入情况调查等全局性审计项目;二是积极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工程结算审计中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有关结果在辅助学校决策、促进完善治理等发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实现审计实施从倚重独立开展向联合、联动转变
2017年,我校在监督检查领域积极强化部门联动,通过多种类型监督检查同步开展,在突出检查重点、会商检查结果、提出综合整改建议以及减少基层单位迎检频次和负担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中,2017年5月和10月,由纪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机关党委和审计处组成联合检查考核组,对20个学院和22个机关部处、直附属单位的党政联席会议执行、主体责任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廉政风险防范、内控制度建设、意识形态责任制和统战工作等进行了联合检查。2017年11月和12月,学校审计处、纪委办公室、监察处、财务处、政府采购与招标管理中心、后勤管理处等部门根据业务分工组成相关检查组,分别开展了“小金库”抽查和校内分散采购工程专项检查工作。
(三)实现审计重心从侧重过程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转变
一年来我校多措并举强化审计成果运用,既做到审计严肃认真,更强调整改不走过场,结果派上用场。一是不断扩大审计结果报送范围,实现了重要审计结果向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做专题汇报,主要审计结果向学校校级领导报送,审计报告向相关职能部门报送。二是积极探索如何更大程度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考核、任用中的参考性作用,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由现行“先离(任)后审”向“先审后离(任)”的转型思路。三是进一步扩大审计结果公开范围,积极利用学校内、外网和审计处网站主动公开审计工作要点、总结、联席会议、专项检查、主要审计工作进度等信息,满足师生员工对审计情况的知情权。
三、审计成效
2017年,我校共完成各类审计项目187项,其中经济责任审计31项,预算财务收支审计3项,基建和修缮工程审计141项,内部控制审计1项;完成合同审签和科研项目结题审签805份;开展专项检查3次;审计资金141,771.3万元,促进增收节支1,055.05万元;提出审计建议67条。
(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促进学校治理水平提升
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教财厅〔2016〕2号)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内部监督检查原则上一年不能少于一次”的工作要求,促进各部门有效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我校在2016年开展全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基础上,积极总结工作经验,细化考核内容,认真开展了2017年度全校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本次审计围绕重要经济业务和高风险领域,对有关领域工作职能划分、制度建设、流程设计等进行了梳理,针对发现的风险防控薄弱点、职责落实真空点、信息建设滞后点等提出了13个方面22条管理建议,积极推动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审计监督
我校始终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促进领导干部依法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的重要载体,扎实有效开展。全年共完成对31位中层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从决策程序、经费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等角度提出完善管理的审计建议42条。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认真贯彻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系列文件精神,认真总结通报阶段性审计结果,客观分析审计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并在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方面取得新共识,将积极探索先审后离(任)新模式,建立审计整改对账销号和专项检查机制。
(三)开展基建和修缮工程审计,促进规范工程项目管理
我校将基建和修缮工程审计作为合理控制建设投资、完善建设工程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的关键手段,突出审计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不断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立项、设计、招标、施工、竣工等环节的审计力度,在促进完善工程管理内部控制、落实管理责任、提高资源绩效等方面积极作为。全年共完成工程结算审计141项,审计资金总额1.43亿元,审减金额1055.05万元;开展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18项。出台《东北师范大学建设工程投资评审实施办法(试行)》,成立建设工程投资评审小组。学校审计处多次参加建设项目决策、设计阶段有关研讨、论证会议,对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等发表审计监督和咨询意见。注重审计控制与审计评价相结合,对工程造价管理、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分类汇总并向学校领导层及有关部门通报,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检查。
(四)认真做好各类迎检自查工作,积极发挥“以审促建”功能
今年教育部对我校校长刘益春同志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我校五年来财经管理工作的一次全面“经济”体检,是帮助学校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机遇,全校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学校审计处作为此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校内总协调部门,工作中根据审计组提出的各类审计需求,能够及时予以分解并积极协调校内各相关单位进行配合,实现了“人员到位、资料到位、衔接到位”的“三到位”迎审工作目标;针对审计报告中披露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部门,扎实有效推动审计整改,有关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审计组的认可和学校的肯定。
与此同时,我校审计工作主动服从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大局,全面落实审计监督责任。年初以来,学校审计处牵头开展“小金库”抽查1次,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关专项检查2次,完成信访件协查1件。
(五)开展预算财务收支审计,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
我校将预算财务收支审计作为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抓手,不断扩大相关审计领域和范围。预算管理审计方面,学校审计处列席预算委员会会议,对预算依据充分性、预算编制完整性、预算安排合理性、预算调整规范性等实时提出审计监督意见。财务收支审计方面,开展了对1个对外合作机构和2个对外合作项目的财务收支审计。围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我校还以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调研、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调研等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效益审计新路径,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为2018年深化开展相关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规范管理
(一)强化分类管理,突出核心业务
2017年我校审计处在对现有审计类型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将现阶段学校审计工作重点分为预算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重大改革项目与重要政策跟踪审计、专项审计调查8个大类,审计目标更为明确,审计重点更加突出。与相关审计科室职责分工相衔接,形成了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审计工作新格局。
(二)优化审计流程,保证审计质量
2017年我校对工程结算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对审计提报(委派)、立项、实施、报告等关键环节质量控制内容进行了明确,力求通过审计流程再造,促进审计方式转变,进而保证审计质量。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提高审计效率
2017年我校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对现有工程、财务相关审计作业软件进行了升级,更新并优化了财务、资产等审计信息库,丰富并完善了电子审计档案库,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进一步扩大了管理信息系统开放范围,正在开发工程结算审计管理信息系统。
五、队伍建设
(一)强化业务培训
我校重视加强内部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2017年组织5名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教育部财务司和教育审计学会组织的后续教育,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加大同业交流
我校重视审计同业交流,先后接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吉林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来校调研审计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派员参加培训机会和现代网络沟通平台,了解吸收兄弟院校工作经验做法。
(三)及时补充人员
我校重视审计人员足额配备,根据近几年人员退休、交流比较密集,出现缺编的实际情况,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及时补充1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进一步优化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近年来我校审计队伍建设在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方面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也得到了上级机关的认可,1人被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评为2014年度至2016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被教育部财务司聘为首批特约审计员,2人多次被教育部借调参与完成巡视、专案调查、专项检查等任务。
六、存在问题
(一)对常规审计业务的成果发掘能力还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校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等常规审计领域虽然不断加大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分析总结力度,但是仍然存在站位不高、深度不够、建设性不足的情况。下一步,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对相关领域审计结果的发掘力度,经常性、规范化、定向性地向学校领导层和主要职能部门报送审计结果,更好发挥审计在辅助决策、干部使用、规范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对新型审计业务的经验积累还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校虽然在内部控制审计、效益审计等新兴审计领域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仍然存在经验不足、方法不多、效果打折扣的情况。下一步,我校将一如既往拓展新型审计业务,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审计成果。
(三)审计信息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校持续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建设了内部审计信息库,实现了通过复制拷贝方式将审计所需数据从其他部门归集到数据库,并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但是在推进“嵌入式”数据采集机制,以及利用学校大数据共享平台方面还存在差距,同时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开发相对滞后,学校信息系统审计尚处于摸索阶段。下一步,我校将结合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扎实有效推动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七、工作建议
(一)继续加大审计培训力度
教育部近几年在审计新制度、新规定解读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等方面持续加大培训力度,为各高校落实相关审计政策、开展相关审计业务提供了智力积累。建议教育部继续加大相关审计培训力度,就新时代教育审计工作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以及审计信息化等开展分层次、有重点的专项培训。
(二)扩大教育审计行业信息共享
作为基层院校,希望能够通过掌握教育审计行业信息数据的方式,了解全行业以及兄弟院校在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业务开展、制度建设、质量控制、审计信息化、审计方式、审计结果等方面的好的经验和做法,以利于发现自身不足,及时完善管理,指导工作实践。建议教育部能够酌情考虑向基层院校适当公开相关信息。
2018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