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工作流程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审计知识>>正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和模式探讨


作者:课题组  来源:浙江省内部审计协会 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高健  上传时间:2007-01-18  点击:[]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的实践,提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企业改善管理,增加价值,并对效益审计目标的形式与构成进行了阐述和诠释,最后对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效益 绩效评价 审计目标 审计模式
  什么是经济效益?简单地讲,就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投入越少产出越多,效益越高。
  对于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有多种描述,通俗地说就是由专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取得审计证据,对照选定的标准,评价、衡量和证实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经营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否则,企业将惨遭淘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经济管理部门,凭借着对企业经营情况较为了解的优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内部审计所承担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企业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投资的效益审计、部门和单位的内部控制检查、部门和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效益审计等。那么,在经济效益审计逐步占据企业内部审计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如何选择合适的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本文将以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HL集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实践来探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和模式。
  一、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
  HL集团是一家“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差异化管理”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资产过百亿,员工超万人,同时控股四家上市公司,产业涉及医药、仪表、电子等多个领域。对于快速增长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来说,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集团总部及所属的八大管理平台均设有专门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内部审计工作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保值增值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得到集团管理层的充分认可。在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1.积极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审查和评价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指投入的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效率性指用一定的资源是否取得更大成果,或使用较少的资源是否达到一定的成果;效果性指是否实现预定目标和达到预期效果。绩效评价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HL集团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套现代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年初对各一级平台管理团队下发包括经营类指标、资本运营指标、基础管理指标、发展性指标、约束性指标、能力与态度指标等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并按季度分解;管理团队的薪酬的20%季度考核,30%进行年度考核;审计人员经过审计分别按半年度和年度落实这些指标完成的真实性,通过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打分,报绩效委员会作为管理团队薪资发放的依据;并分析绩效指标完成高低的原因,指出其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奋斗的方向;另外还要对绩效考核结果执行情况进行后续审计,使整个绩效工作流程不留死角,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个新项目的立项,必须首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包括:管理研究、技术研究、营销研究、财务研究和社会经济研究。对可行性研究的审计工作属于事前控制,审计部门按集团制定的控制制度,认真开展对可行性研究的评价。审查评价开展新的经济活动所制定的目标是否合适,审查评价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可行性,审查、考察上述各方面的研究是否正确、适当,依据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通过这项工作为公司节约了大量资金。
  3.评价单位各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健全有效,那么就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认真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执行制度是否坚决有效。
  4.评价单位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适当有效率。一个单位如果人员精干,工作效率高,肯定就会有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很低,那么经济效益肯定就差。通过审计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大大降低人工成本。
  5.大力开展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营运系统的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减少生产环节的损失浪费,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在对野生青蒿草收购及家种青蒿草的生产工作进行审计时,经过审计分析,提出种植模式、组织架构和设置、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审查和评价生产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方面是否节约,是否合理,提出需要管理团队注意的事项,为营运管理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信息。此项工作得到了管理当局的充分认可。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通常可以划分为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总体审计目标是指审计机构实施审计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具体审计目标是总体审计目标的细化,是针对审计事项具体内容所确定的审计目的。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发现和揭示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如果将目标具体化,现阶段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就是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确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应该从企业的内在需求出发,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确定。实践中,有些审计项目属于法定项目,有些审计项目是由审计机构自行拟定,因此确定目标时,必须对特定条件下的需求进行分析。但是对具体项目的审计目标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审计者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当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自身建设达到一定的程度,能够胜任相应的审计需求,才有可能实现预先确定的审计目标。
  对经济效益审计目标的形式与构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效益审计目标隐含着效益审计的四个要素。假如某具体审计目标是:审查和评价采购员是否在指定的采购地点(标准)以外采购(原因),而使物资的采购成本上升(后果),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这个具体审计目标中就隐含着效益审计的四个要素,即:
  1.标准——应该是什么?指被审计单位应该遵循的标准和原则;
  2.后果——实际是什么?指被审计单位实际行为与规定标准对比的差异结果;
  3.原因——为什么?指遵循或未遵循标准的行为;
  4.建议——怎么办?指提出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益的建议。
  这四个要素的关系是:标准衡量后果,后果说明原因,原因得出结论,依据结论提出建议。纵观效益审计实践的全过程,不论是提出审计目标、拟定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包括标准证据,后果证据,原因证据,结论和建议证据)、还是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工作报告,都无一例外地包含了效益审计目标的四要素,这是效益审计的基本特征。我们开展效益审计的全部工作和主要精力就是要在效益审计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能够善于识别、捕捉和分析这四大要素,这是审计人员从事效益审计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
  四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标准”问题。有人讲“开展效益审计,必须对效益情况依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而缺少公认、统一的评价标准是当前开展效益审计的主要障碍”。我们一方面认为有审计标准,因为审计标准实质上是有关方面规定被审计对象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那种对被审计对象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的注解、转化和展示,使之变成可以取证与计量的各种质量、数量指标体系,就是审计标准。审计标准按其发挥作用的效力大体可分为共性标准(如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法则和管理原理、原则)、行业标准(如行业规章)和个性标准(如被审计单位自行制定的标准和管理制度)三个层次。但同时我们也认为没有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审计标准,因为效益审计对象千差万别,效益审计项目内容多种多样,只能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事而宜。审计人员应在每开展一项效益审计之前,就衡量效益审计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协商,寻求一种认可的、不存在异议的审计标准。
  (二)效益审计目标应建立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在当前违法违规现象还比较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应将合规性审计纳入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即合规性审计是效益审计的目标之一。(当然也不排除选择合规性程度比较高的对象直接开展不以合规性审计为铺垫的效益审计。)这是因为无论什么性质的审计业务,审计人员都有责任关注违法违规问题,违法违规使用公共资源本身就是缺乏有效性。如某单位在审计中发现某造纸企业在改制中将所欠环保部门的排污费,通过“债转股”的形式转为某部门对该企业的投资,造成巨额排污费的流失。这一问题既是效益性问题又是合规性问题,审计人员都必须给予关注。值得指出的是合规性审计只是效益审计的目标之一,而非全部目标和唯一目标,不能以合规性审计代替效益审计。
  (三)效益审计目标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统一体。经济效益审计的总体目标不仅规定着效益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将要达到的预期目的,而且决定和制约着效益审计的分目标(即具体目标);分目标是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总目标的基本路径和保障,两者之间是“纲”与“目”的关系。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要把握好总目标,而且还要把握好分目标,两者不可分割。这里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将总目标分解,细化成一个个分目标直至子目标,这对效益审计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分解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列出具体的、翔实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效益审计问题清单。
  如对一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其总体审计目标是通过审计评价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性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水平高低等。但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效益审计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在项目开工前审计的具体目标是评价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否充分,投资决策是否合法,建设资金是否到位,工程招投标制度是否完善并严格执行等;在工程建设期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工程进度是否如期完成,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工程成本是否超标等;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审计的目标主要是评价该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能力,投资能否如期回收,利润是否达到要求等。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探索
  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过程中通过哪些审计模式达到以上审计目标呢?根据HL集团多年来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我们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以制度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与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企业的各项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就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正是基于这种关系,以制度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常用模式。从制度入手,寻求和确定被审单位经济效益变化的原因;通过对内控制度的评价,基本掌握被审单位的制度缺陷和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及可能导致经济效益上的风险和不良后果,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被审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减少由于管理松懈、内控不健全造成的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HL集团通过审计评价单位各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执行制度是否坚决,及时发现制度缺陷,适时督促有关部门给予修订完善,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二)以结果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以结果为导向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经济效益形成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此为线索追踪到导致该结果的原因,追踪到经营管理过程和活动之中,再对这些过程和活动进行详细审计,找出经济效益变化的真正原因。以结果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也是从经济效益总体分析出发,指出影响经济效益变动的各种关键因素,并提出审计建议。如在HL集团每年开展的绩效评价中,都要对集团一级管理团队进行年度绩效指标考核,并以此作为薪资发放的依据。审计人员通过审计,确定各管理团队实际完成绩效指标的真实情况,并将审计结果与集团年初下发的各类考核指标进行比较,帮助管理团队分析绩效指标完成过低的原因,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奋斗方向,加强员工的自信心,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三)以业务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以业务为导向的审计是以被审单位重大业务为线索,对该业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分析,判断业务活动是否正常,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一步找出导致业务活动偏差的因素,提出改进建议的一种审计方式。重大业务是指对被审单位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的业务,如经营方针的确定,重大决策的制定,关键产品的经营生产等。重大业务活动是被审单位素质的综合表现,是经济活动效益性的集中反映。通过对重大业务活动的追踪审计,能够捕捉到被审单位的多方面信息,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通过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营运系统的审计,可以大大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生产环节的损失浪费,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所以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探索,寻找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审计模式,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思维等编著,《经济效益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8月
[2] 李金华主编,《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年5月
[3] 冯均科,《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中国内部审计》,2006年6月
[4] 赵小青,《谈效益审计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浙江内部审计》,2005年9月

上一条: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轨迹 下一条: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定位探讨

关闭